1997年臺灣首度以國外為研究基地,提出「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獲致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20餘年來,臺灣學者的研究區域已遍足東南亞,東北亞、中亞,甚至全世界。研究領域範疇更擴及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環境變遷、生態資源和環境工程等;因應我們面臨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脅,例如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以及地震、火山、海嘯和颱風豪雨等自然災害,提出適當的調適及智慧防災作為。臺灣在科學及應用上,均足以藉由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實施科技新南向,以技術及經驗的輸出,甚至擔負起區域中心的角色,協助東南亞區域國家,透過創新的科技永續發展。
方案計畫辦公室將統籌及協調方案工作之推動,主要有三大部分;包括「建置維運新南向國家整合式災害情資決策系統與智慧防震技術輸出計畫」,「南海雙島國際大氣及海洋科學觀測平臺與合作研究計畫」及「新南向國家地球科學重點科技合作研究深耕計畫」等。
本計畫配合臺灣已參與的國際組織活動;例如亞太經合會緊急整備工作小組(APEC-Emergency Preparedness Working Group, EPWG)、貝蒙論壇(Belmont Forum)、國際科學總會災害風險整合研究(ICSU-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IRDR) 、未來地球(Future Earth)和全球地震模型(Global Earthquake Model),結合駐外科技組,發展實質新南向合作。將以「雙島國際」、「學術深耕」和「智慧災防」為主軸,以我國離島疆域及東南亞國家為基地,深化科研夥伴實質關係,強化合作協議工作內涵,提升科技外交重大效益為目標。
為有效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以科技部的支持為後盾,鏈結法人,強化學研機構科技新南向的實質影響力,致力建置「虛擬研究主題中心或聯盟」,帶動臺灣相關產業在東南亞的發展;同時落實科技人才培育,追求科學創見與卓越,邁向國際頂尖。
由於南海及雙島研究具有獨特的區域自然特性,為加強跨界合作的研究能量及國際學術影響力,經科技部審議,自110年度起除原有之東沙島及太平島科學研究站外,新徵南海及雙島研究子計畫,以期擴張及活化南海及雙島研究能量,經核定轉撥後,於2020年底加入執行。
除雙島及南海徵求計畫外,原學術深耕部分業經科技部審議(109年7月10日)同意109年度研究重點調整為3+1(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及鄰近國家+所羅門)。因應疫情影響,移地研究上的困難,為持續研究能量及計畫影響力,計畫辦公室經與國研院吳院長討論,在3+1架構下加強實質合作,未來菲律賓航次的整體規劃,以及遙測影像圖資的提供及應用,增列海科中心及太空中心。
另 3+1 新南向國家近岸調查的需求,增列澎科大無人船的研究開發。
計畫三大主軸
為因應我們面臨的區域性及全球性的威脅,例如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以及地震、火山、海嘯和颱風豪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各國家皆應提出適當的調適及智慧防災作為。臺灣在自然災害及智慧減災方面已有長足的經驗,藉由實施科技新南向,以技術及經驗的輸出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透過創新的科技進行永續發展,發揮區域中心的能量與東南亞區域國家交流及支援。
計畫執行至今量化指數:
1. 學術成就(科技基礎研究)方面
a. 雙島及智慧災防自2019年3月開始合併計算。
b. 南海計畫自2019年7月開始追加計算。
c.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新增遠距合作項目,以因應無法進行實地研究及交流之限制,自2020年4月開始計算。
d. 2021年計算至三月底止。
e. 新徵雙島及南海計畫以及跨領域合作單位自2020年12月開始加入。
2. 科技創新/經濟效益/社會影響方面
計畫三大主軸
科技部推動「智慧災防新南向」強調以跨國防災科學研究為基礎,配合臺灣特有的防災經驗與管理知識,建立一個整體防災輸出的環境,以落實總統與行政院「新南向政策」。透過建置監測系統、設計整合式災害情資決策系統與智慧防震技術輸出,實質輸出臺灣歷年在防災上之知識、經驗與產品,並配合科學研究與國際平臺,位發展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的關係,促進區域交流發展與合作。臺灣與新南向國家在防災科學上之共同研究已進行多年,為呼應政府新南向政策,並透過災防科技之應用落實,以協助相關國家提昇防災與減災能力。經由整體執行「智慧災防新南向」,增進臺灣防災科技於區域內的影響力。同時也打造臺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並重新定位我國在亞洲發展的重要角色,創造未來價值。
以「佈建新南向國家防災警示情資系統平臺先期計畫」之調查為基礎資料,包含:
˙增設現地型地震P波感測儀,配合現有測站,逐步建立相關國家地震速報系統與產製即時震度圖
˙建立當地客製化之災害情資網,以分期協助災害情資彙整與災害衝擊評估
˙增設數位雨量站,以進行多重災害之監測
˙考量新南向國家地震特性與建設需求,輸出臺灣隔震、減震與制震之技術與產業
˙結合國內產業向輸出地震防災系統與服務,預計可以依據當地的需要,輸出整合式結構安全監測系
˙臺灣應用防災科技逐步建構的防災管理體系與能力,課可以為新南向各國參考的目標
˙透過瞭解各國防災問題與需求,設計客製化與在地化防災訓練與能力建構。
計畫三大主軸
本計畫主要以南海(含太平島)國際大氣科學觀測研究平臺構想;逐年強化太平島國際聯合研究站規模,由於太平島特有關鍵性地理空間,提供了季風和島嶼熱對流研究、海洋大氣耦合研究、海洋環境生態研究、電離層大氣研究(地磁赤道通過帶)等國際型議題;氣象觀測以及電磁觀測,若能以太平島做為國際科學站並與低緯度東南亞周邊國家以及高緯度已開發國家(日本、德國、美國)相關設施形成觀測網,進行關鍵海洋大氣觀測與研究。太平島(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測站代碼59997)氣象探空觀測資料藉由聯合國東亞區域中心(日本氣象廳)轉發全世界,是讓臺灣在全世界氣象界發亮的最簡單最快速的方式。
其次,利用東沙島國際研究站島上住宿與交通設施條件與遼闊環礁與安全獨立的空域和環礁內海,做為大氣與海洋海空無人載具測試基地(sandbox,沙盒),目前各國為發展無人載具同時也擔心安全規範,東沙島(機場)提供一處絕佳測試基地,可讓不同尺寸不同動力條件的無人飛機(固定翼與多旋翼垂直昇降)進行長時間的性能測試和海面島嶼生態觀測。同時,東沙島潟湖以及環礁環境也能提供飛行船-浮臺的大氣海洋連動無人載具,進行自動控制智慧系統與工程科學的戶外實驗場域。最後,經由臺灣現有研究船串聯東沙島、太平島兩島嶼的觀測點形成南北觀測線,其航行過程所進行的海洋生物、地質、地物、季風、颱風、劇烈天氣、海氣交互作用等科學觀測,提供具有東亞和東南亞特色的科學觀測支援與及時監測資料,將能吸引國際學術界來主動要求合作,落實政府南海政策的國際科學研究合作。
在全球變遷的威脅下珊瑚礁生態系的未來令人擔憂,南海島礁各國百姓對珊瑚礁的依賴高;但是另外一方面對珊瑚礁的破壞也很直接,破壞的來源來自於全球變遷、造島、漁業活動。南海周邊國家對研究的投入相對低落,在此背景下整合有限資源的動機更形提高,由於主權的爭議不容易有效解決,本計畫將完全由純科學的出發點尋找共同的研究需求,從促進彼此互補的知識交換和技術合作開始。經過初步接觸,比較有共識和興趣的是國際保育種類以及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而如何將保育與可持續的經營結合則是地區性科學家有興趣參與的民生議題。
從全球的觀點,南海的科學研究相對落後,若有周邊國家作為科研基地將可大幅縮減從事研究的困難度;這是在東沙和太平島成立研究站提供國內和國際科學家工作平臺的動機。以科學研討會和各式研習會則是加強領域內合作和領域間互補和連結的重要管道。 運用這些科學會議連結南海周邊科學家,充分發揮各個國家地區的優勢,形成整體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