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
- 由地震儀觀測馬尼拉隱沒帶南端上的地震活動及觀測菲律賓斷層中段橫移大斷層的相對運動速率。雙邊固定兩年有一次的地球科學研討會議。
- 以勵進號研究船及海底地震儀、海底壓力計等佈設進行馬尼拉隱沒帶、菲律賓隱沒帶及菲律賓斷層中間內海段區域的海上調查。
- 以GPS觀測及現地野外調查研究菲律賓斷層在陸上的地質構造和活動行為。
研究團隊
許樹坤教授(中央大學地科學院)
許雅儒研究員(中研院地球所)
黃柏壽研究員(中研院地球所)
研究背景
菲律賓如同臺灣一樣遭受各式各樣的天然災害,尤其馬尼拉隱沒帶如果產生大地震,極可能同時引發海嘯,對南海周遭國家的人民生命及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然而國際上對菲律賓周遭地質地體構造的研究了解不多。在菲律賓的東邊有菲律賓隱沒帶的作用,而縱貫菲律賓中線則有菲律賓斷層,因此菲律賓整個國家可說受地震斷層極深遠的影響。由於菲律賓就在我國正南方,都是太平洋火環帶的一員,同樣有地震、火山、海嘯、山崩等威脅,與菲律賓建立合作關係不僅在地球科學外交方面,在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上亦有非常大的實質效益。
過去臺菲雙邊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礎,而且臺灣與菲律賓皆位於歐亞大陸邊緣與菲律賓海板塊聚合邊界,對菲律賓的研究不僅可以對菲律賓地體構造演化有所助益,對於臺灣地體構造演化提供新的視野,在架構下也獲致很不錯的主要科學成果如下:
a. 發現臺灣造山帶與菲律賓的 Mindoro-Panay 造山帶的貣始時間相近約在6-7Ma,此導因於菲律賓海板塊在6-7 Ma改變運動方向有關。
b. 在Panay島的研究我們發現42Ma的蛇綠岩系,且其冷卻年齡約28Ma,這是新的發現,42Ma的蛇綠岩的成因與Celebus Sea 有關,而Panay島東側的30Ma的島弧岩漿作用與28Ma的蛇綠岩冷卻年齡,顯示Celebus Sea 海洋板塊在30Ma 隱沒於菲律賓變動帶之下,此造成岩漿作用的蛇綠岩系出露的地表。
c. 於呂宋島西岸發現疑似海嘯石的紀錄,搭配其年代與菲律賓團隊在其他地區得到的結果,提出馬尼拉海溝的大規模地震可能具有一千年左右的週期。
d. 與菲律賓科學家共同執行過中段馬尼拉海溝及弧前區的海上震測調查,發現馬尼拉隱沒帶至少發生過兩次極端的板塊隱沒地震事件。
e. 利用高密度的GPS連續觀測監測菲律賓大馬尼拉都會區近斷層帶變形,瞭解斷層帶應變累積及釋放的時空分布是評估該斷層發生大地震潛能的重要依據。
f. 連續的GPS的變形觀測了解呂宋島與歐亞板塊的相對運動關係,同行了解菲律賓大斷層的孕震行為。此外,雙方共同培育研究人力並已進行數篇期刊發表。
工作項目
對於與菲律賓合作上,馬尼拉及菲律賓隱沒帶、菲律賓斷層以及南海張烈是雙方皆列為重點的工作項目。對於新南向的菲律賓工作方面可以有以下幾個重點:
1. 妥善運用勵進號研究船的研究設備調查馬尼拉隱沒帶、菲律賓隱沒帶及菲律賓斷層中間內海段的區域。
2. 研究陸上段菲律賓斷層的地質構造和活動行為,含GPS 等大地變形的研究。
3. 規劃重大突破的海陸聯合地質調查工作。例如持續在菲律賓的GPS觀側站以及是海上測量工作。菲律賓之地震及GPS 連續觀測站之設立目的在於探討馬尼拉隱沒帶及菲律賓隱沒帶和菲律賓斷層之地震活動及地殼變形模式,進而探討其地震潛能。菲律賓是臺灣往南最近之國度,馬尼拉隱沒帶產生之地震及海嘯對臺灣及菲律賓都可能有很大影響。而菲律賓斷層更是可與美國SanAndreas Fault互相比擬,總長度超過1000 公里之平移斷層,其斷層與地震行為都值得深究。
臺灣與菲律賓火山及地震研究所及菲律賓大學之合作,除了可促進兩國交流及互相瞭解,更可讓臺灣學術界能進一步研究其重要之地震與斷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