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新加坡
- 建立長期穩定的臺-緬-星地球科學合作管道,健全雙邊互訪機制,培訓臺緬兩國年輕研究學者並協助緬甸學界建立自主之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 研究著重於新期活動構造與古地震研究、地震預警、長期地殼變形觀測網以及災害模擬建置。
研究團隊
徐澔德教授(臺大地質系)
王昱助教授(臺大地質系)
研究背景
緬甸與臺灣在地體構造架構上十分類似,均位在活動的板塊碰撞帶上:臺灣是受到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作用影響,緬甸則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活動碰撞帶之東緣。印度板塊向北北東方向之運動於該國境內形成了三個十分活躍的活動發震構造系統。由西而東,此三個活動構造系統分別是西側沿海的巽他(Sunda)隱沒帶向北延伸上陸之側向隱沒—碰撞系統、貫穿緬甸中央區域的實階(Sagaing)板塊邊界斷層、以及中緬泰邊界地區的複雜走滑斷層系統。這些主要的活動地質構造於過去數百年中不但引發了多個大型災難地震(例如西元1762年M>8.5之隱沒帶地震、1839年緬甸中部M~8地震、1912年M~7.6東枝(Taunggyi)地震、以及1930年M~7.3勃古(Pegu)地震等),其伴隨之海嘯、火山、與山崩土石流災害潛勢對該國之發展有著無法忽視的影響。然而由於緬甸在過去半世紀中因政治因素,長期遭到國際社會孤立,對於這些相關地質災害的研究與評估至今仍處於早期發展之階段,因此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提升緬甸國內對相關活動地質災害之研究能力,並與國際合作研究接軌,便成為緬甸該國地球科學研究社群之共同期望與目標。
有鑒於緬甸地區之活動發震構造對該國政經發展重心與重點區域皆有重大之潛在威脅,加以近代相關研究十分匱乏,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徐澔德教授與王昱助理教授於過去十年間,透過與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 EOS)之共同研究合作,與緬甸國家地震委員會(Myanmar Earthquake Committee; MEC)及緬甸地質學會(Myanmar Geoscience Society;MGS)建立了長期與深厚的非正式研究合作夥伴關係,並已成功的於國際研究期刊上共同發表數篇極具代表性與影響力之文章。基於緬甸學界對於提升自主研究能力與增進國際合作之深切期望,以及目前臺緬雙方已建立的互信合作基礎,如何深化雙邊之合作,並輸出推廣臺灣近年在地質災害研究與防災系統發展之成果與經驗,即成為如何增進我國於緬甸地區地球科學界實質影響力之重要工作。
工作項目
對於臺灣與緬甸在地球科學與地質災害之研究合作,本計畫將以下列五個合作方向為臺緬科技新南向工作之重點:
1. 新期活動構造與古地震研究
本計畫將基於臺緬雙方過往所建立之合作關係,繼續深耕臺灣與緬甸學界於新期活動構造及古地震合作研究與交流,以了解該地區主要斷層構造對緬甸政經中心(仰光、奈比多、曼德勒)與主要經濟特區(例如皎漂(Kyaukpyu)經濟特區)之威脅。由於緬甸地區活動構造系統於全世界構造體系上之特殊性(包括厚層沉積物的隱沒系統、大型走滑斷層系統、複雜滑移斷層系統等),若能深入了解此區構造系統之活動特性,在國際相關學術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於緬甸西部沿海,由於歐美各國對於該處之側向碰撞與隱沒帶系統皆已提出多個多年期之大型跨國海洋物理探勘計畫,本計畫預計將重點聚焦於深耕臺緬現有合作下,已獲得初步成果之海岸長期構造抬升歷史研究,透過沿海地形與定年分析重建該區域之古地震規模與周期。對於穿過緬甸多個重要政經區之實階斷層系統,本計畫將會把重點聚焦於合作與協助該國地質學家進行槽溝開挖等古地震分析與研究,利用臺灣學界成熟之定年分析設備與技術(碳-14,氬—氬定年與鈾系定年等),配合臺灣已發展多年之空載光達(LiDAR)地表調查技術及相關之古地震研究知識,陸續進行一系列的槽溝開挖與分析。
2. 地震預警系統建置
由於緬甸地區災害地震活動頻繁,緬甸學界於過去數年間多次對臺灣自行研發並建置之地震預警系統(P-Alert)表達了極大之興趣。因此本計畫將分年與緬甸國家地震委員會、當地大學、以及地質產業界合作,於該國重要城市(仰光、曼德勒等)佈建臺灣所發展之P-Alert地震預警系統。透過P-Alert 系統所收集的地動資料,本計畫除可增進此套地震預警系統之使用經驗外,將可同時提高該地區的強地動資料觀測密度,並可用以了解該區域的沉積層放大效應(site effect),藉此修正強地動預測模型(GMPE)。與此同時,此系統之輸出不僅可強化臺灣地科學界於緬甸相關學門之影響力,還可強化國內相關企業於東南亞地區之可見度與領導力。
3. 長期地殼變型觀測網建置與分析
目前緬甸地區由於受到相關資源的限制,並沒有完全自主操作之連續或臨時衛星科學_觀測網,其現有的地殼變形觀測研究主要仰賴該國與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之合作。因此如何推廣臺灣於相關學門之研究成果與經驗,並協助緬甸學界建立此一自主觀測能力,將能有效的提升與深化我國與緬甸及新加坡之研究關係。本計畫預計將透過與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EOS)與緬甸測地局(Survey Department)的現有合作關係,在現有的臨時觀測基點(GCP)與衛星連續觀測網的基礎上,增加沿海主要構造帶與中央走滑斷層之衛星臨時衛星觀測網密度與觀測頻率,藉此了解此兩大板塊邊界斷層系統的應力累積分佈與未來可能的地震災害。在過去數年間,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的研究團隊曾與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之研究人員共同於緬甸佈設與重複測量多個衛星控制點,若能有效延長觀測時間,並增加觀測空間之密度,將能對該地的地震潛能模型作出更精確的控制。另一方面,由於該地區對地殼變形觀測資料之匱乏,相關的研究成果於國際上亦能產生實質之學術影響,並有機會對印度—歐亞板塊碰撞模型之科學議題產生重大的研究突破。
4. 災害模擬系統與能力建置
由於臺灣過去數年中,利用跨領域研究與合作所進行的臺灣地震模型計畫(Taiwan Earthquake Model; TEM)之成功,本計畫亦將偕同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之研究人員,希望藉由整合上述之古地震、大地衛星測量、以及強地動觀測之研究成果,分年度協助緬甸改進其現有之2012 年版地震災害模型,並建立該地區相關之極端海嘯災害與風暴潮預測與災害模型。此一多元災害評估模型的建置將能有效的強化臺緬雙邊於防災科學上的實質互信與研究深度。
5. 學術研究合作與協助
為深化臺灣對緬甸學界之實質影響力,並有效的建立雙邊互信關係,本計畫將於未來分年舉辦定期與不定期之雙邊,或與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之多邊研究會議及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緬甸地球科學學界亦在積極的尋求外界協助,以建立國際化的緬甸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藉此強化其本國之科研能力。若是臺灣能夠透過本計畫的機會,積極利用雙邊研究人員互訪、短期學人訪問等方式,深耕並協助建立包括臺灣在內的多國正式合作之緬甸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我們在活動構造與地震災害風險評估之成果將能協助緬甸現有之研究與國際接軌,並能透過緬甸天然之特殊地質環境,擴大國內相關研究之視野與在國際學界之能見度。
與此同時,本計畫預計也將強化並推廣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透過緬甸地區豐富之新期活動構造地形與地質特徵,邀請國內相關學者辦理一系列面向東南亞各國的教育訓練課程。希望能夠透過現地調查研究的方式,不但開拓國內學生的相關研究視野,並有效的建立臺緬雙方年輕學術人才之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