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
- 藉由與紐西蘭GNS Science及其他大學之合作,建立臺灣與紐西蘭在地震科學多方位(地震模型,地殼變形,強地動研究,與地震地質研究等)之研究小組。
研究團隊
饒瑞鈞教授(成大地科系)
國研院地震工程中心
中興顧問社
研究背景
台灣、日本及紐西蘭都是地震頻繁發生之國家,在最近幾年都發生災害性地震,因此地震科學之發展是我們三國地震危害評估之重點科學。台灣與日本及紐西蘭三國地震相關之學術單位一同分享研究成果,可更加提升西太平洋地區地震科學研究的整體發展性,期望藉此能提升我們台灣評估地震風險之技術與地震防減災之能力。紐西蘭地球科學、地質科學與同位素研究中心(GNS Science)是紐西蘭政府支助下之一個研究單位。科技部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支持下之台灣地震模型(Taiwan Earthquake Model)於2014 年起,每年均與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National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NIED)及紐西蘭GNS Science 進行三方之地震防災及風險評估研討會。在科技部新南向計畫的支持下,我們在地震科學的合作將可更廣泛及全面。
工作項目
1. 建立台灣與紐西蘭地震模型比較研究
在最近十年內,台灣自2010 年Mw 6.3 地震以來,陸續發生一系列Mw 6.2-6.4 的中規模、但災害性地震。最近兩次為2016 年Mw 6.4 美濃地震(117 人罹難)及2018 年Mw 6.4花蓮地震。另一方面,紐西蘭自2010 年Mw 7.0 Canterbury 地震及2011 年Mw 6.1 Christchurch地震(185 人罹難)以來,也陸續發生一系列Mw 6.0-7.8 的中大規模且災害性地震。最近一次為2016 年Mw 7.8 Kaikoura 地震(2 人罹難)。台灣與紐西蘭近年來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我們將加強與GNS Science 及其他大學之合作,建立台灣與紐西蘭在地震災害及風險評估之研究小組。台灣在此項目預計參與的團隊有:成功大學、中央大學、台灣大學、中正大學、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國研院地震工程中心、及中興顧問社。
2. 建立台灣與紐西蘭地殼變形模式比較研究
台灣與紐西蘭由於位處板塊邊界,變形速率高。同時,台灣與紐西蘭皆有區域處於隱沒帶終結,而轉換至碰撞(台灣)及走滑(紐西蘭)之構造環境,進而造成塊體旋轉之現象(Wallaceet al., 2004; Rau et al., 2008; Ching et al., 2011)。我們將與紐西蘭方團隊加強在地殼變形之交流與合作,台灣在此項目預計參與的團隊為成功大學。
3. 建立台灣與紐西蘭剪力波速度模型及震波衰減模式比較研究
由於台灣與紐西蘭近十年來之頻繁地震,提供非常多之地震資料可供我們研究兩國之剪力波速度模型及震波衰減模式。此模式將可提昇我們在地震災害評估之精度,我們將加強與GNSScience 及其他大學之合作,建立台灣與紐西蘭在剪力波速度模型及震波衰減模式之研究小組。台灣在此項目預計參與的團隊有: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正大學、國研院地震工程中心、及中興顧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