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 Promoting Office for New Southbound Program - MOST

泰國

  • 研擬臺泰兩國合作計畫,依據問題及技術缺口盤點結果與兩場臺泰防災論壇結論,規劃兩國未來中長期防災技術與體制交流綱領計畫。

研究團隊

林裕彬教授(台大生工系)
鄭克聲教授(台大生工系)
簡振和技士(台大生工系)

研究背景

臺灣歷經921 集集大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等重大天災後,積極研發天然災害風險管理技術,已充分建立適當法規、技術與相關系統,其中洪災風險地圖是重要的決策支援工具。科技部除投入大量資源支持有關防災技術及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外, 並設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積極進行方在科技之整合. 研究教學單位亦配合內政部消防署成立協力單位, 協助地方政府建立防減災相關的架構與能量, 近年並更一步推動災害防減計畫, 堆動社區層級的防災架構。泰國在歷經2011 的世紀大洪災後,泰國政府責成其皇家灌溉部(RID)積極發展水患防災科技。除前述RID 外, 泰方針對與水有關的災害包括洪災、乾旱等相關政府單位, 如地下水管理部(Department Groundwater Resources, DGR) 以及災害防減署(Department of Disaster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DPM)相關的部署長亦於2016 與2018 率其次長及主要單位主管訪臺, 對臺灣的地下水監測網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之災害應變體系與運作印象深刻, 並表示希望與臺灣建立進一步的合作關係, 以積極合作引進我我相關經驗的希望。

本計畫擬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 為建立臺泰雙方進一步的科技合作, 擬組成臺灣洪災風險管理服務團隊,協助泰國盤點其現存的資料、檢視其制度法規、協助其開始進行國家洪災風險管理的機制。與泰方合作選定適當區域進行先驅研討及雛形系統開發,研發洪災風險地圖,協助其對區域土地規劃與災害應變等之決策支援。

工作項目

過去臺泰之間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合作, 然多侷限於由泰方向我外交單位提出之技術支援, 比較少由我國主動進行較具規模並有系統的科研與技術交流與合作, 因此本計畫希望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快建立臺泰兩國有官方災科技產官學研的合作架構。由於地理、氣候、社經與人文等因素的差異, 天然災害的致災特性與防減技術均具有地域的特殊性, 再者因為不同國家的政經文化特性不同, 有關災害防減的制度與架構也不能一體適用, 臺泰之間有關水旱災風險分析管理相關經驗與技術之交流必須在充分了解雙方在前述自然與人文方面的異同性後, 方能建立深入有效的合作與交流。

1. 建立臺泰有關防災相關單位之正式聯絡架構
透過相關研究人員既有的資源, 並藉駐泰代表處之協助, 針對泰方與水旱災相關的產、官、學、研等單位建立正式之聯絡窗口。

2. 舉辦第一次臺泰防災論壇 (曼谷)
於曼谷舉辦第一次臺泰水旱災風險管理論壇, 廣邀泰方相關的政府及學術研究單位, 針對雙方的災害特性、遭遇的問題、目前的體技與相關技術等進行報告與討論。第一次的會議因為規畫在曼谷舉行,主要在廣泛收集臺國方面有關水旱災風險的現況與問題。

3. 舉辦第二次臺泰防災論壇 (臺灣)
於臺北舉辦第二次臺泰水旱災風險管理論壇, 藉由舉辦非正式的論壇邀泰方相關的政府及學術研究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訪臺, 此次論壇除介紹臺灣相關的防災體制與技術和過去成功案例外, 針對第一次論壇會議中有關泰國方面所遭遇的問題提出臺灣的對應技術或建議,可以初步勾勒出未來合作之方向與大綱。

4. 規劃未來短中長期防災技術與體制交流綱領計畫
由臺灣與泰國防災應變與顏靜的相關單位主要人員於曼谷舉行圓桌會議,針對兩次臺泰水旱災風險管理論壇的結果進行討論, 規劃並草擬未來短中長期防災技術與體制交流綱領計畫。

5. 簽訂雙方合作MOU
盡可能藉由駐泰代表處之協助,簽訂雙方有關水旱災風險管理合作之MOU。目前台泰合作主要在駐泰代表處之協助, 針對泰方與水旱災相關的議題,水旱災風險分析管理相關經驗與技術之交流,簽訂雙方有關水旱災風險管理合作之MOU,確定合作議題。未來其他國家的特定災害防治技術也可能應用於泰國的合作。

BEST-PPO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