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太空中心
- 透過地球科學科研與知識研究加強與新南向國家合作關係,將我國研究強項與他國可能需求找出交集。
- 推展雙向多邊多元合作,尋求突破,強化合作協議工作內涵和深化科技外交重大效益。
研究團隊
余憲政主任
劉小菁研究員(共同主持人)
楊善國正工程師
張立雨副研究員
陳美玲研究員
朱崇惠研究員
魏鉉橙助理研究員
徐逸耘助理研究員
黃成勇副研究員
葉文豪助理研究員
研究背景
衛星遙測已廣泛運用做為分析瞭解廣大面積土地利用與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現況與變遷之重要資料來源。近年來自然災害對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與時俱增,故遙測衛星任務對災防應用相關需求之重要性亦為人所日益重視。利用遙測影像可以快速評估諸如水災、地震、土石流或是其他災害所造成的嚴重性與損害衝擊;颱風季節可以用協助規劃海岸低窪地等潛勢災區有效救援路線;協助受害者或是難民避護地點選址作業;於重大災害後則可用以協助監測重建或復原;發展維護或是更新精確的地圖等降低災害對社會之衝擊等。 本計畫輸出台灣經驗,推廣新南向國家利用衛星地球觀測及掩星資料在災防應用。協助南向諸國做農業監控,國土規劃、災害管理,維持國家安全與緊急救災支援的自主與即時性。 本計畫類比企業行銷,無論透過推廣爭取商機或合作促進交流,一步一腳印,要在中日韓已深耕多年的地盤插旗,建立台灣的影響力。
工作項目
過去十年,太空中心未曾中斷的對泰國太空中心(GISTDA)有多項技術推廣項目的輸出及合作,藉由本計畫的執行,除有助增加營運推廣項目,還可結合國研院其它中心,做更全面的推廣,及推廣至其他東協國家。
1. 搭配台灣在區域領先的資料立方的技術,輸出台灣經驗,建置南向諸國以資料立方的強大能量做農業監控,土地監控、災害管理,維持國家安全與緊急救災支援的自主與即時性。
2. 輸出台灣世界領先的掩星資料的應用,用於氣象,如颱風路徑,豪大雨預測;及用於太空天氣,大地震預警等。
3. 結合國內產學輸出台灣災訪體系中,太空相關的技術與服務。
4. 考量新南向國家的需求,輸出台灣衛星遙測應用之技術與產業。
5. 連結在地國家級學研單位,建立資料立方,Open Data Cube (ODC)的海外示範: 泰國: 重要經濟作物的蟲害監控; 越南: 土地崩塌(Land Slide) 監測。
6. 辦理系列訓練課程或研討會,連結湄公河流域的國家的災防國家單位及研究機構,實務研討如何利用地球觀測及掩星資料的能量與技術來做災防(如淹水,森林大火),及農業經濟等應用,進而建立合作計畫。
7. 推廣已被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ECMWF)認證的掩星資料對改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誤差的貢獻,建立東南亞國家的氣象中心導入應用掩星資料。示範例:菲律賓氣象局
8. 推廣利用掩星資料建立即時的太空天氣監控,及對大地震的徵兆的研究。示範例:印尼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