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島科學站
南海雙島國際大氣及海洋科學觀測平台與合作研究計畫分為以下兩子計畫執行:
- 東沙科學研究站擴充及維運。
- 太平島(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設施建置與管理)。
研究團隊
宋克義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
林博雄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大氣科學系)
研究背景
東沙環礁地處南中國海(簡稱南海)北部,與最近的陸塊距離超過250 公里,與高雄港距離超過400 公里,遺世獨立,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值得深入探討的科學議題相當廣泛,其多元的環境簡述如下:
1. 南海是全球最酸的海洋,pH值約比全球低0.1(過去200年全球pH值約降0.1)
2. 北南海是全球最大規模內波(internal waves)的發生處
3. 東沙環礁的海洋生態主要為珊瑚礁生態系,雖受到人為漁撈的威脅,但其主要的威脅多半是全球大尺度的環境變遷所造成
4. 東沙環礁經常遭受颱風的侵襲,由西太平洋或南海起源的颱風都可能經過東沙
5. 東沙環礁兼具大洋與島嶼的生態尺度,生物多樣性豐富,各大類群生物的物種組成、分佈、資源皆具有代表性
對於希望聚焦在上述自然環境變化的研究人員,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以地利之便的優勢,可克服過去研究上所遇到的障礙,提供研究人員在後勤的補給,協助研究人員能迅速掌握地理、環境的特性,創造突破的先機,有效的由小東沙觀大地球。?nbsp;本研究站亦歡迎請國際專家登島,配合國內的學者參與東沙環礁物種多樣性研究。
研究方式主要以研究站、研究船進行。環礁本身水深分佈複雜,從 0~15 公尺左右的潟湖以及 0~2 公尺深的礁台(視潮水漲落而定) 乃至 3 公尺以下的礁坡,其範圍涵蓋約 5~6 百平方公里,主要以研究站之小艇作業。
工作項目
1. 東沙科學研究站擴充及維運。
A. 為建立東沙環礁海水基本資料,除持續海水溫度的量測外,每周一次在三個測點(兩個潟湖內、一個北航道口) ,量測pH,螢光度、鹽度、採海水(測CO2、營養鹽)、動物性浮游生物。
B. 為了解環礁底棲生物, 在環礁礁坡、礁台及潟湖採取沈積物表面生物(如有孔蟲)。
C. 從海洋國家公園保育、復育觀點,選擇重要物種,與澎湖縣政府農業局水產種苗繁殖中心合作,進行幼貝、幼株繁殖、放流試驗。
D. 為了解環礁礁坡底棲生物組成,在東、南、西、北各選三樣點,由5公尺深度至25公尺共三至五個等深測線,以潛水錄影方式紀錄。在礁台淺水域不適船舶棲所,以衛星影像、遙控直昇機配合潛水調查人員地真工作進行。瀉湖內則以塊礁為單位,進行五點的永久測線紀錄
2. 太平島(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設施建置與管理)。
A. 逐年強化太平島與東沙島國際聯合研究站所需氣象觀測規模。
B. 經由現有研究船串起東沙島、太平島兩島嶼的觀測點形成南北觀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