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 Promoting Office for New Southbound Program - MOST

南海計畫

  •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探勘及生物地理之研究。
  • 新興分子生物學及水下探勘技術的利用。
  • 應用深海影像技術及水下遙控無人載具觀測南海中沙大環礁及周遭海底山底棲生物資源以及深海平原生地化作用以及海洋污染。
  • 海洋資料庫的整合並延伸至探討生物與環境關係、生物自身變動關係。
  • 南海環境變遷長期觀測。

研究團隊

陳韋仁教授(台大海研所)
魏志潾副教授(台大海研所)

研究背景

南海是世界最大的邊緣海,周邊國家包括我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以及中國大陸等,富含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是國際間重要的航運管道。此外,南海的自然環境變化相當多樣,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寶庫。此區域有超過1.5億的人口在此居住並依賴此海洋生態系及其衍生的產品和服務; 造就了周邊國家的生產總值(GDP)總貢獻達1.2兆美元,以及價值約一百億美元的漁業產值,佔全球市場的10.5%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4)。然而,我們利用南海資源的同時也對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衝擊,包括:過漁、海洋污染、棲地破壞、海洋酸化和氣候變遷等,都威脅著南海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及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如何促進南海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議題。此議題的關鍵在於全盤了解此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現況、自然環境變動與人為活動的衝擊,以及妥適的保育策略規劃。有基於此,我們研擬一長期但循序漸進的整合型研究計畫,在無可避免的全球變遷之下,透過海洋環境之長期觀測,以及南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除了增加我們對南海及周邊地區地球環境與全球變遷的了解及其與臨接大洋的關聯,以作為兼顧資源開發與保護策略擬定之依據,並有助擴大臺灣與南海周邊國家雙邊暨多邊科學研究交流、推廣科學研究成果共享,以及與國際海洋科學研究接軌,達永續發展之境。

工作項目

本計畫將逐年導入全球關切之兩大研究主題,初期將以開創南海中沙和南海北部海域之(1)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現況、衝擊和保育研究,再逐步加入(2)海底水溫、海洋酸鹼度、海洋水文、颱風等海洋與大氣環境之長期觀測,跨領域整合性及包含整個南海和其相鄰海域的廣泛性研究。主要的工作目標如下:

1. 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現況、衝擊和保育研究。

2.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探勘及生物地理之研究。

3. 新興分子生物學及水下探勘技術的利用。

4. 應用深海影像技術及水下遙控無人載具觀測南海中沙大環礁及周遭海底山底棲生物資源以及深海平原生地化作用以及海洋污染。

5. 海洋資料庫的整合並延伸至探討生物與環境關係、生物自身變動關係。

6. 南海環境變遷長期觀測。

BEST-PPO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