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 Promoting Office for New Southbound Program - MOST

南向國家

菲律賓

  • 由地震儀觀測馬尼拉隱沒帶南端上的地震活動及觀測菲律賓斷層中段橫移大斷層的相對運動速率。雙邊固定兩年有一次的地球科學研討會議。
  • 以勵進號研究船及海底地震儀、海底壓力計等佈設進行馬尼拉隱沒帶、菲律賓隱沒帶及菲律賓斷層中間內海段區域的海上調查。
  • 以GPS觀測及現地野外調查研究菲律賓斷層在陸上的地質構造和活動行為。

越南

  • 深化與學術機構的合作與備忘錄簽署,在當地設置境外研究中心以裨益穩固的臺越兩方地科學門交流,並舉辦臺越雙邊研討會和工作坊。
  • 設立檢測實驗室,促進環境汙染物分析技術的轉移,協助臺商發展。
  • 協助進行遙測與地球物理精密測量,針對地表地形、自然災害及地殼活動進行監測及研究。

泰國

  • 研擬臺泰兩國合作計畫,依據問題及技術缺口盤點結果與兩場臺泰防災論壇結論,規劃兩國未來中長期防災技術與體制交流綱領計畫。

印度、不丹、尼泊爾

  • 雙邊合作著眼於協助印度地區建立全國性地震預警系統、進行印度地區孕震構造分析及潛在大規模地震之強地動模擬。
  • 協助不丹國家地震監測網及地震預警系統之建立。

印尼、馬來西亞

  • 進行地質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分析以瞭解板塊增積與碰撞作用。
  • 設置GPS 測站網以記錄與分析地殼變形作用。
  • 與印尼相關研究單位共同設立地震站,由地震網觀測地震活動、板塊隱沒作用與火山活動。
  • 以空間與遙測技術觀測與分析地表構造地形與地質災害

緬甸、新加坡

  • 建立長期穩定的臺-緬-星地球科學合作管道,健全雙邊互訪機制,培訓臺緬兩國年輕研究學者並協助緬甸學界建立自主之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 研究著重於新期活動構造與古地震研究、地震預警、長期地殼變形觀測網以及災害模擬建置。

紐西蘭

  • 藉由與紐西蘭GNS Science及其他大學之合作,建立臺灣與紐西蘭在地震科學多方位(地震模型,地殼變形,強地動研究,與地震地質研究等)之研究小組。
南海雙島研究群

南海計畫

  •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探勘及生物地理之研究。
  • 新興分子生物學及水下探勘技術的利用。
  • 應用深海影像技術及水下遙控無人載具觀測南海中沙大環礁及周遭海底山底棲生物資源以及深海平原生地化作用以及海洋污染。
  • 海洋資料庫的整合並延伸至探討生物與環境關係、生物自身變動關係。
  • 南海環境變遷長期觀測。

雙島科學站​

南海雙島國際大氣及海洋科學觀測平台與合作研究計畫分為以下兩子計畫執行:

  • 東沙科學研究站擴充及維運。
  • 太平島(南海國際科學研究設施建置與管理)。

中山海洋

  • 東沙海草床之生地化循環與微生物相之關係及其受全球環境變遷之影響。

台大大氣

雲、輻射、海—氣邊界層過程和南海季風

  • 大氣-海洋邊界層過程觀測與分析
  • 氣溶膠–雲–降水–季風相互作用模擬研究

中央太空

  • 東沙島太平島與台灣間之海面大氣擾亂和電離層高頻通訊。
跨域合作

海洋科技中心

珊瑚礁地下水與營養鹽傳輸對底棲生態影響研究。

  • 此項計畫有助於瞭解台灣周遭海域,潛藏的海底地下水資源,以及海底地下水滲流後對淺海重要海洋生態的影響。此外,此計畫之執行及資料分析涉及不同次領域的整合,預期計畫參與人員能獲得橫向整合次領域資料的訓練與經驗。
  • 計畫的執行將有助於學研界及社會公眾瞭解台灣在關懷海洋永續及環境變遷議題的耕耘,並提供台灣海洋生態變遷遷的一個重要資料,也是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參考資訊。
  • 研究結果將可作為我國保育及管理島嶼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參考資料;使用的海洋觀測技術亦有助於海洋科技及技術的發展。

國家太空中心

  • 透過地球科學科研與知識研究加強與新南向國家合作關係,將我國研究強項與他國可能需求找出交集。
  • 推展雙向多邊多元合作,尋求突破,強化合作協議工作內涵和深化科技外交重大效益。
BEST-PPO

Info